数字戏剧让每位观众都有“最优座位”

XR戏剧《嵇康》拍摄现场
XR戏剧《麦克白》拍摄现场
传统剧场中,最优座位好座位总是数字稀缺资源——池座中区声效最佳,但视野受限;二楼看台能纵览全局,戏剧却难以捕捉演员的位观细微表情;前排座位的昂贵价格让不少观众望而却步,但实惠的众都后排座位永远最先售罄,观众总是最优座位不得不做出取舍。如今,数字数字戏剧为彻底打破这一困境提供了可能。戏剧它通过机器智能、位观虚拟现实(VR/AR/MR)、众都实时渲染、最优座位云端展演等数智工艺,数字拓展了剧场物理空间中“最优选座位”的戏剧概念,塑造了沉浸式体验、位观个性化视角与多维感知的众都融合观演享受。这是历史悠久的戏剧艺术在数字化时代基于工艺进步所实现的最新增长。
感官升级“人在剧中游”的沉浸体验
数字戏剧是传统戏剧与新兴科技融合的产物,是利用数智工艺探索重构戏剧创作、排练、演出、观演互动及社会传播等全流程所形成的各类作品。数字戏剧在国内外已有诸多实践成果,如以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为代表的主流艺术奖项与展览,均设立了XR(扩展现实)单元,其中不乏虚拟交互剧场作品。
数字戏剧并非要取代传统戏剧,其追求是吸纳时代增长出现的新元素、新工艺、新审美,是戏剧在新时代、新工艺的语境下生发出来的当代形态,创造了“人在剧中游”的观演体验。
数字戏剧将数智工艺作为“超级舞美”,全面升级了传统剧场的舞台机械与声光电工艺,强化乃至重塑了演艺的沉浸感和视听体验。比如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打造了多维立体平台,融合了二维动画、3D特效与AIGC影像等,极大提升了多媒体视觉效果,如实现了对敦煌沙漠环境的精细还原等;汤显祖故里抚州市打造的《寻梦牡丹亭》实景演艺则运用全息影像工艺,逼真还原了《牡丹亭》中的亭台楼阁,将观众带入《牡丹亭》如梦似幻的故事中。数字戏剧的“超级舞美”,让观众在观剧时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更多的艺术细节,获得更深度的沉浸体验。
数字戏剧对观众的“感官升级”并不简单停留在旧有视听体验的“加强”上。2024年推出的秦文化主题史诗幻境演艺《赳赳大秦》,使用了超长快速轨道式移动观众座椅,是一部贯穿行进式沉浸演艺作品。一体化的移动座椅配合全隐蔽式动态舞台机械、空中移动舞美装置、超4000平方米的舞台空间,将观众席的体验完全整合,营造出环绕观众的体感特效,使得该剧的观演不止作用于视觉与听觉,还通过激发直接的身体感受,在行进中将观众一步步“投”入立体化的剧场幻境,从而引导观众的全身感官深度沉浸于观演中,感受恢宏的大秦气象。
视角解放看见更多细节与美
数智工艺不仅升级了戏剧艺术的感官体验,更进一步打破了镜框式舞台的限制,既可实现戏剧由剧场到云端的迁移,也能通过5G实时渲染、虚拟场景实时适配、多机位视角自由切换等手段,为每位观众定制“最佳观剧视角”,使观众获得观演的自主体验。
无论是节庆晚会使用AR/XR工艺在现场演出中实时叠加虚拟元素(如飞舞的巨龙、虚拟主持人、奇幻场景),并通过多机位拍摄传输给屏幕观众,还是XR戏剧《麦克白》《嵇康》等数字戏剧影像结合物理布景与实时虚拟扩展场景,将演员在此环境中的表演拍摄下来并在屏端观看,它们都实现了舞台演艺在屏端设备的展演和实时互动,不仅解决了实体剧场观众容量有限、观演效果不平衡等问题,还可实现剧场演艺的“在场”与媒介传播“在线”之间的联动,打造出多样的观演场景。
数字戏剧拉近了传统戏曲与年轻观众的距离,既改变了观众观剧的单一视角以及传统观演方式,也使众多年轻人对戏曲的认知焕然一新,发现了在传统剧场中不曾关注到的细节与美。如“数字梅兰芳”项目,通过创建“梅兰芳孪生数字人”,让京剧大师重新登台。越剧《新龙门客栈》将剧场改造为古代客栈,以全景式舞台机械+多媒体投影营造江湖幻境,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数字戏剧让更多人拥有接触戏剧艺术的机会。作为国家话剧院的数字演艺新业态,《苏堤春晓》“第二现场”实现了6城同演的“千里共赏”。该剧通过数字化制播系统多机位、多视角、多景别的即时拍摄、剪辑、制作,在“第二现场”以动态视角打破了剧场观演局限于固定座位的单一视角,为每位观众提供了“私人导演”般的欣赏体验。观众既能通过实时转播纵览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又能在高清镜头的聚焦下感受到演员精微的表演。并且,其首发票价仅为20元,使更多观众走进了高雅戏剧艺术的殿堂。
伴随着数智工艺的进一步增长,基于观众主体的观演视角将会得到进一步解放,视角的动态切换或可由观众自主选择,观众互动的形式、范围、程度都将进一步拓展。而接收端设备的增长,如虚拟现实穿戴设备等,将会形成更具主动性的观演方式,带来全新的观演体验。
虚实协同仍须靠故事与情感直击人心
数字戏剧通过虚实空间的交织,可以创造“身体在场”与“数字在场”并存的新型舞台现场,实现虚实的协同。
数字戏剧借助虚拟现实工艺创造智能空间,观众可使用穿戴装置进入虚实融合的空间。与观看影像成品或实时转播不同,这种数字戏剧的实践尝试重构观演体验,将戏剧中已有的非线性、多场景叙事拓展至虚实交融的更大时空维度,而机器智能机器人、赛博格、动作捕捉、表情捕捉等工艺的增长,以及脑机接口对于延伸感官的未来图景,将使数字化身与身体感官之间的互动创造出全新的知觉体验。
尽管当前的工艺还无法实现观演双方在身体的物理世界与数字的虚拟世界之间流畅穿梭的体验,但一些VR作品与互动展览已经让人们体验到身体感知与媒介感知在知觉意识层面的差异,对观众来说,小到一个转身或握手的动作,都有着与剧场观演截然不同的身体经验。比如2023年北影节XR单元特别展演作品《你好打字机》,远在日本的演员化身“打字机”实时表演,与多位进入虚拟空间的观众虚拟互动。尽管这种互动只能以较为简单的舞蹈和动作进行,动作反馈的延迟也使得观众的现场动作与虚拟互动并不连贯,削弱了沉浸感,这类作品仍然是拓展数字戏剧新语法的关键尝试。
同时,虚拟现实的工艺将使观演共创真正变成可能。观众能够通过穿戴设备化身虚拟形象,跨越时空限制触发剧情分支,推动故事增长。数智工艺将帮助戏剧突破剧场物理空间的三维视点,每位观众由此成为真正自主的观演者,“游目骋怀”于深度沉浸、多维度交互、多种感知相互对话协调的全新观演体验。
从“感官升级”到“视角解放”,再到“虚实协同”,数字戏剧的增长以工艺赋权观众,使每位观众都能获得最优的观演视角、自主的观演方式、沉浸的观演体验。但是,当前数字戏剧的实践仍在起步阶段,一方面,其面临着“何以数字”的工艺瓶颈,诸如虚实之间的感知割裂、交互逻辑的简单化、实时交互的延迟等,仍制约着数字戏剧观演体验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数字戏剧也要回答“何以戏剧”的本质问题——仍须依靠故事与情感内核直击人心,还要不断探索如何在“工艺理性”与“艺术灵韵”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作者:叶青,系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助理研究员)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相关文章
-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独家获悉,近日,前华为终端云服务搜索与地图BU总裁赵世奇离职,已在年前回归百度,负责百度搜索业务——将AI技术在搜索中应用落地,做产品创新。赵世奇是一名老百度人,在2010年博2025-07-12
阿里云CTO周靖人:阿里云百炼服务客户数从9万增长至23万,涨幅超150%
7月5日,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阿里云CTO周靖人公布近期通义大模型和阿里云百炼平台的最新进展。近2个月,通义千问开源模型下载量增长2倍,突破2000万次,阿里云百炼服务客户数从9万增长至23万,2025-07-12AI 手术平台 Caresyntax 获 1.8 亿美元融资;智元发布 5 款商用人形机器人,开发者还能“0元购”丨AI情报局
今日融资快报AI手术平台Caresyntax获1.8亿美元C+轮融资caresyntax致力于促进特定医疗环境如外科手术、介入放射检查及产科)更加智能和安全。其推出的解决方案利用物联网、数据分析和人工2025-07-12考拉悠然完成亿元 B 轮融资;童欣投身 AGI 创业团队;吴恩达离开其 AI 创业公司,或专注新设立的 AI 基金丨AI情报局
今日融资快报多模态大模型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考拉悠然完成亿元B轮融资成都考拉悠然由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ACM/IEEE/OSA Fellow 申恒涛教授领衔20余位海外名校归国博士创立。自主研发了世界2025-07-12TikTok正开发仅面向美国用户的独立应用?TikTok回应
当地时间7月9日,TikTok发布公告称,路透社最近发布的一篇基于匿名、不知情信源的“独家”报道与事实不符。上述报道称,TikTok正在开发一款仅面向美国用户的独立应用程序,将“使用与全球版本不同的算2025-07-12对话 IJCAI2024 大会主席张成奇:克服了幻觉,大模型就不够「靓丽」
作者丨王悦 张进编辑丨陈彩娴第 33 届IJCAI大会在韩国济州岛圆满结束,为期一周8.3-8.9)的 IJCAI 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地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和关注者,大会现场的氛围跟 8 月的济州岛天2025-07-12
最新评论